醫體融合 預防卒中——我院多學科專家赴董公寺鎮開展健康義診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為提高群眾腦卒中防治知識知曉率和控制率,倡導腦卒中的早防、早診、早治,降低腦卒中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及死亡率,10月27日上午,我院專家到董公寺衛生院開展了心腦健康義診活動。
活動現場,腦血管科、神經內科、血管超聲室、心血管內科、康復科二病區(神經康復)等科室的專家們,耐心細致的地解答每一位居民其提出的相關健康疑問,傳播腦卒中風險、預防、治療及康復知識,現場發放了腦卒中科普知識宣傳冊,受到群眾好評。
知識連接:
科學運動健康生活腦卒中相關知識
一、腦卒中的危害和負擔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通常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即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即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兩大類。腦卒中是我國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可導致肢體癱瘓、言語障礙、吞咽困難、認知障礙、精神抑郁等癥狀,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經濟負擔重的特點。
二、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及防治
腦卒中是由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疾病。大量臨床研究和實踐證明,腦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積極控制腦卒中危險因素及規范化開展腦卒中治療,可有效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及死亡率,并改善腦卒中的預后。
(一)腦卒中危險因素。
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分為不可干預性和可干預性兩類。不可干預性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種族、遺傳因素等,可干預性危險因素是腦卒中一級預防的主要內容,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臟病、吸煙、酒精攝入、飲食、超重或肥胖、運動缺乏、心理因素等。腦卒中可防可治,一級預防是降低腦卒中發病率的根本措施。
(二)如何快速識別腦卒中。
“中風120”是一種適用于國內的迅速識別腦卒中和即刻行動的策略:
“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
“2”代表“查兩只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
“0”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
如果通過這三步觀察懷疑患者是中風,可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
(三)腦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極強的時間依賴性。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約占腦卒中的70%,其治療時間窗窄,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在時間窗內開展靜脈溶栓治療及血管內治療(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一旦發生腦卒中,需要盡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和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醫院等具備卒中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接受規范救治。國家衛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發布了“卒中急救地圖”APP和微信公眾號,民眾通過APP或公眾號,可詳細了解卒中防治和急救知識,明確獲知身邊具備卒中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具體位置、聯系方式等信息。
(四)腦卒中的康復。
腦卒中患者常遺留各種后遺癥和功能障礙,長時間臥床也會出現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變形等問題,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一定要盡早進行并貫穿疾病恢復的全過程。包括急性期在病房的早期康復治療,在康復中心的康復治療及出院后在社區或家中的繼續康復治療。需要康復醫師團隊、社區、患者自身和家庭共同配合完成,幫助腦卒中患者在身體和精神雙重層面上回歸生活,重返社會。
三、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預防腦卒中
缺乏體育運動是心腦血管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更是增加死亡風險的獨立因子,規律的有氧運動能降低慢性病患者45.9%的全死因風險。
一般的輕體力活動、斷斷續續的體育鍛煉不能達到預防腦卒中的作用。為達到有效水平,建議進行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30分鐘、每周總時間不少于150分鐘、運動程度中度及以上(運動時心率達到120次/分以上),可選擇如慢走、慢跑、游泳等項目,如果輔以肌肉強化(抗阻)訓練,效果更佳。雖然預防效果與規律的有氧運動強度、持續時間正相關,但仍需強調個體化選擇運動種類、強度、頻率及持續時間,循序漸進并且不暫停原有慢性病藥物治療,老年患者尚需注意運動安全。
已具有一項或多項心腦血管危險因素者需進行最大運動負荷檢測,結合臨床意見選擇個體化運動處方,并在運動期間定期監測;而處于原有疾病藥物控制不佳或出現不穩定情況則需暫?;驕p少運動程度;有急性或慢性臟器進行性衰竭、冠心綜合征、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狀態時應避免或立即停止運動,及時就醫;已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也應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漸加強恢復鍛煉,預防腦卒中復發。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